李耕

您的位置:纪念馆首页 相关报道 正文内容
现代古典人物画家——李耕
2011-03-01    浏览(2754)    作者:俞梦彦    来源:李耕 官方网站
  李耕,字砚农,号一琴道人、大帽山人,又自称大目溪湾里一樵子。1885年9月,他出生于福建仙游中岳风池村一户半耕半艺的人家。他祖父李泰、父亲李墀都是民间绘画艺人。李耕受家庭环境熏陶,自幼就喜爱绘画。五岁时便能把舞台上各种戏中角色特征生动地描绘出来。七岁进入私塾,九岁时因家境困难而失学,就在家随父学画。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便跟随父亲辗转流浪于仙游、莆田一带,靠画壁画等卖艺为生。李耕兴趣广泛,勤奋好学,对弹琴、作画、史籍经典都有涉猎;每到一处常虚心请教当地有识之士;每逢名胜古庙,对里面精巧的雕刻、壁画更是目识心记。有一次他听说有位秀才邱子庵的诗文都好,他便登门拜师跟他读书学诗。所以他在绘画、古文、诗词、音律、雕塑、书法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。广泛的文艺修养滋养了青年的李耕,为以后取得艺术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。他二十几岁时画艺已趋成熟,出手便不落俗套。二十六岁时父亲不幸病逝,生活道路更加艰辛,但他没有停止对绘画的探索。那时,他白天耕种、上山砍柴,夜间燃着篾火作画。并常流浪泉州、福州之间卖画谋生。在米贵画贱的情景下,常三餐不继。曾作一副对联道:“有画难换米,无薪只爨琴。”
李耕一生爱憎分明,刚直不阿,尽管生活多么穷困潦倒,决不用自己的艺术去向权贵阿谀奉承。由于他在艺术上锐意追求,别辟蹊径,很快赢得人们赞誉。于是求画的人纷至沓来。他对有钱有势的家伙,不是不理不睬,就是避而不见。抗战时期闽南有个刮尽民膏的伪军旅长钱东亮登门胁迫他作画。李耕气愤之余,画了一幅《六子戏佛图》。图上画一尊弥勒佛斜睨着讪笑那爬在钱眼里的小孩。题曰:“皆大欢喜总是钱,莫将钱眼打秋千;此身已解金钱劫,一笑婆娑自在天。”给钱东亮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。一日,伪区长刘某和税务局邢某到他家索画,用枪在他胸前晃来晃去,叫喊:“赶快把画拿出来,要不,你大祸临头……。”正相持不下,幸好同村农民闻讯蜂拥赶来,才把坏蛋赶走。
李耕先生在旧社会中横眉权贵,但对诗人、名士、布衣、平民常倾心相交。他与当时名画家郭梁、李霞、陈子奋等常有来往,一九三一年同他们发起成立了我省第一个美术研究机构《龙珠画社》,时有活动,共探画艺。他曾画一幅《老子过函关》赠送王伯秀先生,王大为叹赏、奉诗答谢。诗云:“我赠君诗愧木工,君赠我画夺神功。函关紫气如重现,中外干戈化大同。”仙游有个箍桶工人,很爱他的画,节衣缩食,想积蓄几个钱买一幅他的作品。他知道后便作画送给那位做桶人,两人成了知交。
一九三二年前后,莆仙一带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画家在携眷避祸的途中,目睹百姓的痛苦生活,悲愤地写了一首诗:“荒城昨夜人呼天,糙米于今斗十千;避乱欲从何处去?时难不禁泪涟涟!”他常借画“观世音”、“弥勒佛”来表达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纯朴愿望;绘《钟馗捉鬼》以寄驱逐奸邪的理想。芦沟桥事变后,北方各省遭到日寇的蹂躏,福州街头到处都是黄河一带南下的难民,李耕先生极为沉痛,挥毫画一幅《难民图》,题曰:“偶写秋山枫叶丹,中原风景尽摧残,渡头多少椎秦客,莫作流民一例看。”那时,李耕不断重复地画《苏武牧羊》、《岳母刺字》、《郑成功》等,寄托他爱国爱民的热切情怀。
“一唱雄鸡天下白”。一九四九年秋,仙游解放了。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、关怀这位正直的画家,设立了“李耕国画研究室”、“李耕画室”改善了他的创作条件。一九五三年起,李耕先生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又先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,仙游县人民委员会委员、县政协副主席、省政协委员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还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
新中国建立后,李耕先生虽已年过花甲,在党的关怀下如枯木逢春,创作精力愈加旺盛,作品如奔腾的江水滚滚涌流。他创作《夸父逐日》来歌颂劳动人民与时间赛跑的时代精神;他创作《愚公移山》歌颂人民战天斗地的冲天干劲;创作《苏轼夜探石钟山》,赞扬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;创作华陀、李时珍来颂扬祖国的高超医术;并在古稀之年参观东圳水库,重上九鲤湖,以深厚的感情和苍劲笔墨画出《九鲤飞瀑》和《东圳水库》,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宏伟的建设
一九六○年76岁的李耕应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《青松白鹤东方红》、《万古长青》等巨幅画屏。同年,“李耕国画研究所”成立,他被聘为导师,把毕生的绘画经验、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。他高兴地对人们说:“自愧平生对党少作贡献,现虽年老,精力尚健,不愿虚度晚年。”
一九六一年,李耕由省美协秘书长张霞及长子李朴陪同,到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参观游览,饱览了祖国山川和宏伟建设。老画家激动万分,满怀喜悦,吟咏一首七绝:“一作园林集老成,满头白发也争鸣。元和佳话垂今日,甘雨清风颂政声。”
一九六四年五月一十四日,一代著名的古典人物画家李耕因病医治无效,终于放下画笔与世长辞,终年八十,他在临死前还一口气画了一个多小时,作了《济颠》、《弥勒》、《伏虎》、《搔痒》、《呵欠》五幅献给人民的绘画珍品。
党和人民对李耕一生给予高度评价。省文化局专门召开了追悼大会,仙游县政协和各界人士也隆重举行了悼念活动。
李耕先生的绘画艺术植根在我国古典绘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。他自幼就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、深得家传。“画画之功不可须臾离也,磨练之久,手腕悠悠,挥毫自然苍老……”这一父训成为李耕一生的座右铭。他不满足已掌握的技法,青年时期就广泛收集古代名家吴道子、仇英、唐寅、华岩、上官周、郑板桥、黄慎等人作品,认真品味分析,心摹手追,深得他们神韵。一次他得到上官周的《晚笑堂画传》,如获至宝,每幅画都细细琢磨,反复临画。为了要画好脚的各种变化,他一面写生,一面遍临各种画本,终于熟练掌握了脚的各种姿态。有人指出他的字不如画,他听后坚持每日练字,愈发精进。题在画上如锦上添花、珠联璧合。
因为他出身并始终生活在民间,民间艺术那种朴实、明朗、健康的特点,是取之不尽的营养。他祖父曾告诉他,仙游城关古庙里的壁画“三十六天将图”可以一学,于是他每次进城都特地到庙里细看,晚年时还常带学生同去观摩。并说:“每次看后琢磨,总有新的体会。”他既重视文人画的笔墨神韵,也重视民间艺人对形体、位置结构的谨严,但更重视自己的感受与创造,师古而不泥守古法,能熔冶各家于炉。他常说:“初学画,效先贤,严法度。基础既奠,要重观察,创新意,求于有法处变无法,力图不落前人窠臼。”经过长期不间断的探索,逐步形成了自己立意深、构图奇、结构简、运笔刚劲雄浑、形神兼备、豪放不拘的独特风格
李耕先生极为反对无病呻吟的各种病态人物画,主张:“绘画贵先立意”他说:“意正则品高,神有本焉;若舍意求神,其与僵尸作态何异?意正神自传,应以意正神,依神表意,而意神又悉赖于形似。”
他擅于画佛象,但他画佛的立意不在佛;而是巧妙出通过神话的传奇性,画出体态各异喜怒哀乐不同的人物形象,从而深刻地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美丑,寄托了画家自己刚直鲜明的爱憎,是人格化了的佛。他塑造的佛像多贫窭而不颓废,端庄而不贵丽,倔强而不孤高。他画的佛像中有不少是嘻嘻哈哈,但都乐观向上,是一幅幅绝妙的幽默画。
他画屈原,李白、苏东坡、关汉卿等历史人物,对特定社会内容,人物内在精神气质着意刻划,往往把他们的忧愤、深沉、豪宕、傲岸等神情,生动地表现于纸上。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是令人叹服的。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是经几十年锻炼积累得来的。他能将人物的音容笑貌,“闭目如在眼前,下笔如在笔底”,信手拈来。清代绘画理论家笪重光曾经说过:“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,士大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”。而李耕先生兼有画工和士大夫两者所长而蠲其所短。往往寥寥数笔,人物的形,神、意俱生。用笔用墨上气势雄健,挥洒自如,那变幻无穷的笔墨,多从塑造形象的需要而来,或因画面整体的气韵和美感的需要而变幻。他那奇特而不狂怪,险绝而寓有平稳的布局,显示了李耕先生经营布势的娴熟本领。一幅之内疏密、宾主、繁简、聚散、曲直、刚柔、巧拙、藏露等的对立统一,无不灵巧相生。
李耕曾经只蘸一次墨,用十八笔一气画成一尊弥勒佛,曲尽其趣。这幅画参加一九二五年东南五省画展,被评为第一,冠绝全会,赢得了很高声誉。一九二九年在福州举行的《中法两国绘画展赛会》李耕有《东坡笠屐图》等五幅作品参展。徐悲鸿先生高度赞扬了李耕先生的画,说:“有以奇拙胜者,首推李君耕,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,其才则中原所无”。(见同年徐悲鸿在上海申报发表译文)
一九六二年他的作品在北京展出时,《北京周报》(外文版)这样评述:“国画宝库被民间艺术家李耕这样的人所充实着”中央美术学院蒋兆和教授参观李耕先生作品后在《北京晚报》发表文章大加赞扬:“……今观其所作,尤以人物画有高超的造型技巧和创新的风格,……”“李先生七岁学画,深得家传,勤奋自勉,又不断钻研历代名家笔法和继承许多民间的技巧,融汇贯通而形成自己明朗、朴实、豪放不拘的风格”。画家刘凌沧在《光明日报》评李耕先生的画:“画家作品的又一特点,是富于创造性,从人物个性的刻画到章法构图都具有新鲜和动人的吸引力。”以上名家对李耕先生的评价,道出了李耕先生在传统古典人物画继承与创新方向的高度艺术成就。
李耕先生的才能和成就是多方面的,除人物画以外,他也常作山水、花鸟画,又别具一番情趣。他对书法、金石、诗词、雕塑、艺术理论上也都有研究,见于他的著作《菜根精舍画论》。
标签:现代古典人物画家——李耕
分享:
上一篇:
下一篇:
发表给力评论,说两句!  共有 0 条评论